这天,总投资600亿元、中国规模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在鄂尔多斯建成投产。
这个以“煤—甲醇—烯烃”为链条的项目达产后,将就地转化煤炭上千万吨,原本过剩的原煤身价陡增,年创利税16亿元——对于正在受制于传统产能过剩的鄂尔多斯而言,这无疑是具有里程碑式的转型意义。
“痛下决心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这既是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嘹亮号角,也是内蒙古在去产能中一展产业转型抱负的必由之路。
新常态下,这一号角成为扣人心弦的时代强音,推动全区企业在去产能中砥砺前行。
这天,填补中西部产业空白的重点项目——包钢稀土钢板材冷轧项目全面投产,彻底终结了内蒙古钢铁企业不能生产高端汽车板材的历史。
该项目达产后,能够化解数百万吨粗钢过剩产能,冷轧产品吨钢售价比热轧产品提高1000元左右——对于依然在低端产能过剩困境中挣扎的诸多钢企而言,这无疑具有风向标式的转型意义。
为什么要转型?翻开近年来内蒙古乃至中国经济大事记,“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低端产能过剩寒流”成为切肤之痛,一再考验着传统行业、资源型产业的生命力。
“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为了迎战来势汹汹的“寒流”,2016年,内蒙古以去产能催动经济转型的抉择先声夺人:坚决有力化解过剩产能。
“对于以传统产业、资源型产业起家的内蒙古而言,去产能是一场硬仗。”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永军坦言。
在这场化解过剩产能的硬仗中,内蒙古的战略战术充满转型色彩:淘汰落后产能,调减无效和低端存量。今年以来,内蒙古关闭煤矿10处、淘汰煤炭低端产能330万吨,已完成全年任务;退出炼铁、炼钢低端产能291.25万吨,完成全年任务的114%。对未经核准而建的多处煤矿予以取缔,相当于关停4个产能4000多万吨的大型煤矿。
吸引眼球的,当然还是转型——低端无效产能的“寿终正寝”,为内蒙古在产业延伸中化解过剩存量产能、做优增量产能和扩大有效供给腾出空间。
伊泰200万吨煤制油项目的获批和中天合创137万吨煤制烯烃项目的投产,标志着我区煤制油、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的集群化落地,煤化工链条正在形成化解2亿吨以上原煤的能力,内蒙古走进以煤炭深加工实现资源转化的新时代;
全区首座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在锡盟的建成投运,意味着我区真正开启“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豪迈之旅,在建和规划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及配套煤转电项目建成后,将至少化解目前全区70%以上的煤电产能,“煤堵在路上、电窝在家里”这一多年困扰内蒙古发展的困局将因此终结;
全球最大的钢轨生产基地、稀土钢生产基地在包头市的全面建成,标志着我区已形成“粗钢—特钢”“钢材—高铁钢轨”“钢料—稀土钢板材”等高端产业链,内蒙古踏上以钢铁、稀土深加工消减过剩产能的新征程;
高精宽幅超薄铝箔项目在霍林郭勒市的开工,标志着内蒙古翻开打造世界顶级铝深加工生产线的崭新一页,投资超千亿元的高端铝合金轮毂、电子铝箔等生产线上,数百万吨电解铝被转化加工成俏销市场的终端产品,内蒙古迈出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的关键一步。
权威媒体就此评价:去产能促成的资源转化和经济转型,正在激情改写内蒙古的经济生态版图。
改写版图的是一组浓缩转型成果的数字:目前全区煤炭、甲醇等过剩产能深加工转化率增至35%—43%,电解铝、电石等过剩产能深加工转化率增至60%—70%,钢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左右……均比2010年有大幅提升。
这些数字或许早已为人熟知,但每每重温,依然让人感到资源转化增值带来的转型震撼:煤加工转化成电和天然气后增值2.5—5倍,转化成油、烯烃后增值5—10倍;钢铁、稀土和电解铝加工转化成特钢、板材、铝箔等高端产品后,能增值几百甚至上千倍。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这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主攻方向。”这来自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的新要求,不仅给内蒙古在去产能的征程中树立起更高的标杆,而且更为未来内蒙古做优增量、实现动能转换标注了更宏伟的目标。
盘点进入倒计时的2016年,历史与实践已深刻昭示:在全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去产能催动的经济转型,已然成为内蒙古最可宝贵的财富!
“截至10月底,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6.3%,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4.14%,比年初下降 0.22个百分点。”
自治区金融办主任姜华兴奋地说:“经过近一年的攻坚克难,我区落实去杠杆任务初显成效,贷款利率、贷款不良率都会降低是这一成效的集中体现。”
与此同时,来自自治区统计局的另一组数据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成效的巨大:1—10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2.6%,比上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在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国内经济结构改革任务繁重、动力转换任重而道远的形势下,我区作为欠发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规模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能保持在62%—63%之间,并且呈下降趋势,这个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对于我区的去杠杆工作,专家赞赏有加。
今年以来,我区坚持稳妥有序、分类施策的工作措施,合理把握去杠杆的节奏和速度,优化全社会融资结构,充分的发挥金融去杠杆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在各有关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多措并举的合力下,开创了去杠杆工作的良好局面:
据人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的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10月,全区社会融资规模1881.69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452.04亿元;截至10月末,全区人民币贷款余额19041.1亿元,同比增长14.6%,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周期中,要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因此,保持稳健的货币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把钱投到实体经济中,做到有效信贷投放是很重要的。”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行长肖龙沧说。
为实现信贷资金的有效投放,我区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对钢铁、有色、建材、煤炭等行业中产品存在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优质企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帮助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
今年以来,自治区金融办、人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等有关部门进一步鼓励商业银行完善并购贷款业务,扩大并购贷款规模,允许合乎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多种方式,大力扩宽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对于包钢、伊东等重点企业,积极推动其资产负债的优化,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转换授信品种、延长贷款期限、调整还款计划、变更授信主体等方式为企业办理债务重组,帮企业渡过难关。同时,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用足用好现有核销政策,截至10月末,全区共清收和处置企业不良贷款291.1亿元。
大力推进有条件的企业组织资产证券化业务,截至目前,包商银行、金谷农商行已分别发行14.1亿元、5.2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同时,积极推动全区企业利用人行牵头组织的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通过质押应收账款获得融资,有效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截至10月末,该平台累计注册用户1678户,累计融资金额623亿元。
引导企业运用好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人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支持企业用好用足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试点政策,充分的利用好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逐步优化企业债务结构。截至9月末,累计为5家公司集团办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累计发生业务16.2亿元。
大力发展长期资金市场,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截至10底,全区企业直接融资753亿元,新增新三板企业29家,创出了到目前为止我区新三板发展最快的速度。
金融去杠杆全力以赴,政府债务管控不遗余力。日前,经自治区政府授权,自治区财政厅通过财政部国债发行招投标系统,成功公开对外招标发行了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第五批一般债券和第三批专项债券共计210亿元。本批发行的债券全部为置换债券,大多数都用在自治区各级政府偿还到期债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机遇和挑战迎面而来:日前,《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的出台,为我区下一步去杠杆工作明确了新的方向和工作重点。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关于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更为企业去杠杆提供了重要遵循。
“把杠杆率看作了一个分数,降低杠杆率一方面能够减小分子,另一方面也可以做大分母。所以,企业去杠杆在优化债务结构的同时,要扩大有效资产。降低企业杠杆,企业的内在动力至关重要。”对公司去杠杆,肖龙沧的分析一针见血。
“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虽然我区去杠杆之路还很艰辛,但是经历一番风霜后,前景必定更加光明。
补短板:增强发展后劲是“试金石”——“五大任务”之内蒙古年终盘点篇(五)
蓦然回首,2016年即将走过。这一年,内蒙古以开拓的姿态,掀开了“十三五”开局新篇章;这一年,内蒙古以奔跑的姿态,奋力追赶,狠抓短板,精心描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元年宏伟画卷。
11月20日10时15分,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乌兰察布至阿拉木图中欧班列缓缓驶出乌兰察布市七苏木站。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11个月经内蒙古出入境的中欧班列达1088列,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曾几何时,服务业一直是内蒙古的短板之一。自治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曹永萍说:“我区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发展水平相比来说较低。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业存在供给低端化、同质化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消费的品质化、时尚化、个性化需求。”
“更加注重在服务业领域培育支柱产业,下大力气抓好金融、物流、文化、商务会展、健康养老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尽快把服务业这块‘短板’补起来。”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要求掷地有声。
2016年,全区不断调整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挖掘现代服务业增长潜力。前三季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4.8%,同比增长7.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3%,拉动GDP增长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投资额及增速均“领先”第一、第二产业,且服务业内部的结构正在向积极的方向调整。
“要想富先修路。”2016年,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阔步迅跑,亮点纷呈。
这一年,公路建设频出大手笔,至10月底,全区公路建设项目开工建设里程2961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36公里,一级公路2070公里,一级一幅1354公里。
这一年,呼张客专、呼准鄂快速铁路项目顺利推进;通辽和赤峰2个高铁项目相继开工,呼和浩特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密集启动,铁路大建设掀起新一轮热潮。
这一年,机场建设完成投资3.6亿元,呼和浩特新机场、既有运输机场改扩建、新建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的前期和建设工作按计划快速推进。
民生短板是制约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26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县、3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80万贫困人口,我区脱贫攻坚任务重之又重。面对头号民生工程,怀揣沉甸甸的责任,全区上下全力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三到村三到户”要求,深化京蒙扶贫协作,加大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力度,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网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贫穷的地方尽快步入自主发展轨道,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11月,我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61.3%。前三季度,中央和自治区99%的财政扶贫资金全部下达到旗县,实施项目3470个,19.5万贫困人口得到扶持。
精准扶贫取得可喜进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成效精彩呈现:53.6万户农牧民住进了美观舒适的新居,259.19万农牧民和学校师生喝上了安全水,9388个嘎查村铺了水泥路,8557户农牧民解决了不通电难题,新建标准化卫生室6147个、文化室9337个、便民连锁超市5986个……
作为边疆欠发达地区,科学技术创新无疑是内蒙古长久以来的一大短板。近几年,我区将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多个科技领域打破束缚、展现活力,取得累累硕果。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套全断面掘进系统在神州矿区工业性实验成功,标志着我国煤炭采掘技术向国际化迈进了一大步。
2016年,我区高新技术企业、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总数不断增多,创新团队、创投机构、创客人才不断涌现,国家重点实验室、众创空间试点、众创空间联盟为创新搭建了众多平台。全区国家级(包括国家、地方共建)创新平台累计达到17家,自治区级达到54家。目前,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37户,全区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贡献率增至42%。
2016年,内蒙古在重点领域精准发力,持续扩大有效供给,努力补齐短板。这一年,内蒙古破除众多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补短板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2016年虽将成为历史,但写就的夯实发展根基、增加发展后劲的恢宏篇章,必将铸就更大的辉煌。
苏ICP备14055777号 Copyright © 2018 华体育会在线登陆 版权声明 技术支持:华体会全站app [后台管理]